滿眼怒火的伊奘諾尊仰天怒吼,以他為中心,一圈漣漪迅速擴散來開。
漣漪所過之處,火云散去,顯露出其后的碧藍天空,大地上的溝壑和巖漿消失不見,萌生綠意,草木茁壯生長,碧草連天,綠樹成蔭。
整個神國都在重新煥發(fā)生機,不僅伊奘諾尊本人的形象開始與過去重合,他的神國也是如此。
這便是信以為真的力量。
當一位神仙對某件事深信不疑的時候,他的力量甚至可以改變現(xiàn)實,更不必說神國了。
伊奘諾尊相信自己已經(jīng)恢復(fù)了過去鼎盛時的狀態(tài),那么他的一切便應(yīng)回歸到最初的樣子。
再過不久,又可以看到城池和大海。也就是齊玄素在記憶中看到的那般景象。
不過伊奘諾尊本人的神智卻沒有回到過去,而是瀕臨徹底瘋狂,只見他攤開雙臂,朝天發(fā)出不知是悲憤還是憎恨的怒吼:“大日如來!”
若要說伊奘諾尊最恨誰,肯定不是道門。他與道門發(fā)生直接沖突還不到一天的時間,不是道門將他封印,也不是道門從他手中奪走了鳳麟洲。事實上,是道門從三貴子的手中奪取了鳳麟洲,還解開了他的封印,并將他復(fù)活。
對于伊奘諾尊來說,最恨之人自然是打碎他的金身、拆掉他的神國、并將他鎮(zhèn)壓封印的大日如來。他本是鳳麟洲之主,光耀輝煌,俯瞰蒼生,卻被大日如來打落塵埃,成為所謂的惡神,被壓在芙蓉山下,日夜受火焰灼燒、陰氣腐蝕,生不如死。
如今他神智混亂,眼前的一切反而淡去,過去的種種又涌上心頭。
恍惚之間,他竟是將眼前的清微真人當成了大日如來,話語混亂:“因為你,我跌落塵埃,生不如死,大日如來,你何時才能隕落?大日如來,我要讓你百倍償還!”
清微真人取出隨身攜帶的“青雘珠”,直接張口吞入腹中。
伊奘諾尊猛地低頭,有若實質(zhì)的目光重新鎖定了清微真人。
清微真人身化一道血色劍光,斬向伊奘諾尊。
正是“太陰十三劍”中殺力第一的“仙劍化血誅”。
“太陰十三劍”各有玄妙,在最后幾劍之中,無疑是“心魔由我生”威力最大,“劍心太玄意”劍術(shù)最高,“青墨三千甲”守御最強,“碧海潮月明”劍氣最盛,而“仙劍化血誅”則殺力最大。
“仙劍化血誅”與“心魔由我生”不同,“心魔由我生”是融合十二劍之精華,進可攻,退可守,無一方面不強。而且這一式還有兩種版本,若是以心魔為主,便是“心魔由我生”,若是以“太陰劍陣”為主,便是“劍魔由我生”。
“仙劍化血誅”殺力雖大,但反噬也大,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此種反噬與“心魔由我生”不同,后者是在修煉過程中產(chǎn)生心魔,一旦練成之后,就再無后患隱憂,可“仙劍化血誅”卻是不然,修煉過程中并無障礙,但每次使用都要損耗氣血,故而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使用。
若說國師是道門劍道第一人,那么清微真人就是第二人,不僅五大劍訣無不精通,甚至還精通儒門劍訣。只是清微真人所學(xué)的“太陰十三劍”是無心魔版本,所以他無法發(fā)揮“心魔由我生”的威力,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仙劍化血誅”,不過他手中的“血裳絕仙劍”卻是與這一式極為契合,能夠發(fā)揮出十二分威力。
清微真人一劍所化血虹,直奔伊奘諾尊的眉心而去。
轉(zhuǎn)眼之間,清微真人已經(jīng)落在伊奘諾尊的眉心位置,手中“血裳絕仙劍”沒有半分凝滯地刺下,劍身盡數(shù)沒入其中,只剩下劍鍔、劍柄還在外面。
好像先前一幕重演,自劍落位置,延伸出無數(shù)裂痕,裂痕之中有滾滾黑焰燃燒噴涌。然后這些裂痕開始不斷蔓延,從眉心蔓延至整個臉龐,再由臉龐蔓延至全身上下。
下一刻,伊奘諾尊整個人崩碎成漫天火雨。
可清微真人并無絲毫欣喜之意,因為剛才的一劍并未真正傷到伊奘諾尊。
只見這些散落的黑色火焰在迸射散落的過程中分化萬千,每一朵火焰都是一個伊奘諾尊,與此同時,這些伊奘諾尊的身上也顯現(xiàn)出佛門的萬字標志。
除了儒門之外,每個教門都有自己的標志符號,道門是太極,佛門便是萬字,嚴格來說應(yīng)該叫雍仲,盛行于西域佛門,寓意太陽。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門認為它是佛祖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明空女帝采用中原文字,讀作“萬”,表功德圓滿,萬德具足之意。
佛門所用的轉(zhuǎn)輪,也是由此而來,寓意佛光四射,像太陽一樣普照著萬物。
佛門的兩大分支,中土佛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為根本經(jīng)典,也就是金剛經(jīng)。西域佛門則是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為根本經(jīng)典,亦稱《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大毗盧遮就是中原信眾所說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即是大日經(jīng)。
西域佛門十分尊崇太陽,這個符號自然代表了大日如來。
很顯然,大日如來也在伊奘諾尊的身上留下了后手。
此時已經(jīng)變成了四方勢力爭斗,分別是伊奘諾尊、道門、佛門、圣廷。
大日如來的后手出現(xiàn)之后,開始與“希瑞經(jīng)”的力量相互拉扯,神國中隨之出現(xiàn)大塊大塊的星云。
在“雍仲”的加持下,每個伊奘諾尊的姿態(tài)、形貌、動作、氣態(tài)各異,有的嫵媚似飛天,有的圣潔如菩薩,有的莊嚴如佛陀,有的忿怒似明王,有的怒目如金剛,還有的猙獰似魔頭,妖嬈似魔女。諸多伊奘諾尊環(huán)繞四周,齊齊開口,有的念誦佛門正經(jīng),有的卻是口出蠱惑人心的魔音。
清微真人猛地抬頭望去,上方星云涌動,緩緩分開一線,一尊由星光構(gòu)成的伊奘諾尊高坐星云之上,一腿伸直,一腿曲起,意態(tài)閑適,狀若佛陀,正向下俯瞰渺小如螻蟻的清微真人。
齊玄素也看到了這一幕,與他在記憶中見到無數(shù)星辰勾勒出大日如來輪廓的場景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