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玄素的此番感悟并非來自于眼中所見,也不來自于身上的九十九道傷口,而是片刻之間的共鳴,在見到寧祖師施展“魔刀”之后,不由自主地拔刀出刀。
齊玄素仔細回想當時的心態(tài),竟是阻止對手出刀,只要把對手殺了,便不能出刀了。
自己要殺人,又要阻止殺人,這種心態(tài),卻是有些微妙。
孫合悟并未修煉“魔刀”,可他博覽全書,頗有幾分一法通而諸法皆通的境界,對于“魔刀”也算是了解,說道:“玄圣當年身兼各家之長,可最后還是結(jié)合自身情況自創(chuàng)了‘南斗二十八劍訣’,為何?因為別人創(chuàng)出功法,最適合別人,你去學別人之法,就要領悟別人的心態(tài)想法,哪里比得上自創(chuàng)功法適合自己?只是自創(chuàng)功法的門檻太高,大多數(shù)人只能先學他人?!?
“就拿這‘魔刀’來說,宋刀是什么心態(tài)想法?他不是殺人狂魔,也不以殺人為樂,他是個志在天下的梟雄,他曾建立了一個割據(jù)政權大周,所以對他而,殺人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他要的是整個天下。不管他的本意如何,奪取天下的過程就是以殺止殺,所以‘魔刀’的第二重真意即是‘止戈’,也是對自身的控制,不至于徹底失控,不使自己變成個只知道殺人的瘋子。”
“如何控制自身?”齊玄素又想到先前共鳴時的不由自主,毫無疑問,他并未能控制自身,現(xiàn)在還是能放不能收。
孫合悟道:“最正經(jīng)的回答就是靠自身的感悟和意志,比如寧祖師就做到了。不過你既然如此問了,肯定是想問有無捷徑,最近我又查閱了許多典籍,在上官祖師所著的《洞真篇》中倒是有過部分記載,一種辦法就是修煉太平道的‘太平青領經(jīng)’,萬法可學,萬法可用,只是‘太平青領經(jīng)’乃是大成之法中的玄門正道之法,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修煉才行。另一種辦法則是借助鬼仙傳承。”
齊玄素眼神一亮,問道:“如何借助鬼仙傳承?”
孫合悟反問道:“天人逍遙階段的方士是什么境界?”
齊玄素本身具有鬼仙傳承,自然對方士有過相當?shù)牧私?,回答道:“是化真境界,意味著法術可以脫實入虛,有了部分真實特質(zhì),不再被血氣克制,而且凝聚的念頭也可以念生毫芒,每個念頭擁有時刻自凈的玄妙,不受心魔干擾,維持靈臺清明,與武夫身神的見神不壞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一者在于神魂,一者在于體魄?!?
孫合悟點頭道:“這就是了,暫且不說‘太陰十三劍’的心魔,畢竟那是重塑一個他我,已經(jīng)不在念頭的范疇之內(nèi),可宋政的‘魔刀’沒有真正的心魔,更類似于服用妖獸內(nèi)丹、龍血等物的狂性?!?
要知道,道門之所以煉丹,除了搭配藥性之外,也是為了凈除各種材料中的雜質(zhì),如果直接服用,妖丹也好,龍血也罷,都會給人體帶來巨大變化,輕則生出豎瞳、龍角、鱗片等異狀,重則獸性壓過人性,殺人成性,瘋魔吃人。
方士的念生毫芒便可自行凈化這種狂性,只是方士的體魄太過孱弱,虛不受補,就算沒有副作用,也不能使用太多。武夫倒是體魄強橫,來多少吃多少,可又不能抵擋狂性,容易失控。
齊玄素問道:“若是以方士的念生毫芒清除狂性,是否會削弱‘魔刀’的威力?”
孫合悟說道:“會也不會,全然看如何運用念生毫芒?!?
“什么意思?”齊玄素愈發(fā)疑惑。
孫合悟徐徐說道:“如何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做夢?如何在夢中擺脫束縛自如行動?關鍵是,如何明知身在夢中又不會從夢中醒來?方士的玉虛階段就是入夢境,神游物外也是由做夢開始了,這個‘夢’字可是大有文章,你不妨以此為延伸,好好想想,如何既能消弭狂性,又能保留用刀的本能?;实墼僭趺醋鹳F,也不能讓別人替自己把飯吃了,飯還是要自己吃,不管多么取巧的法子,都不能讓你一步功成,至多就是省力些?!?
從頭至尾,孫合悟都沒問齊玄素這個還未曾躋身天人階段的散人為何會對鬼仙傳承的取巧之法如此感興趣。
有些事情,心里大概有個猜測就是,不必尋根究底,那就惹人厭了。
孫合悟不再多,轉(zhuǎn)身離開此地。
齊玄素陷入到深思之中。
窺見感受了“魔刀”的第二重止戈真意,不等于領悟?qū)W會了此中真意。
想要真正把“魔刀”修成,還是需要他盡快躋身天人,補全“死之玄玉”,凝聚方士念頭。
至于以意志抵御“魔刀”,兇險還在其次,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人的意志也是不斷成長,主要靠后天磨礪。寧祖師可以自如駕馭,主要是因為其經(jīng)歷的緣故,僅就他屠戮大半個西域的馬賊來說,齊玄素的那點江湖經(jīng)歷就不值一提。往大了說,能登頂之人,哪個沒有些特殊經(jīng)歷,自然也都有過人之處。
齊玄素并不覺得自己能有寧祖師的意志。
那么在此之前,他只能在“魔刀”的第一重真意中打轉(zhuǎn),也就是能放不能收的殺伐真意。如今齊玄素不敢說學成,只能說初窺門徑。對于孫合悟而,已經(jīng)是師傅領進門,剩下的就是修行在個人了,日后張月鹿問起,他也有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