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這條法子也是朱雄英想出來的。
但只有以這種方式下發(fā),才能使眾多官員服氣。
“臣遵旨!”
楊文杰躬身答道。
……
“楊大人,皇上這話到底什么意思,難道說所有調(diào)動的官員都得有一年的工作經(jīng)歷?”
“如果連意思都不明確,吏部如何能下發(fā)章程呢?”
吏部大堂中,左右侍郎正和楊文杰商量著此事。
規(guī)矩皇上倒是定下來了,但這具體如何實施就得吏部自行定奪。
吏部官員見早朝時皇上震怒,也都不敢太多過問,只能私下自己揣摩。
楊文杰輕抿了一口茶水后,緩緩說道:
“這規(guī)矩看似是皇上定的,其實還是太孫殿下的意思?!?
“先前太孫殿下就提出過類似的法子,但被皇上給否決了,當(dāng)時只有我們幾位尚書在場,你們當(dāng)然不知道?!?
“其實太孫殿下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走官員考核制度?!?
吏部主管官員的升遷以及調(diào)動,在朝中的權(quán)力可算不小。
朱元璋也十分重視吏部,在反腐清查時查吏部是查的最多的。
不過吏部也確實是最能走后門的部門,掌管百官調(diào)動很難不讓人動歪心思。
楊文杰之所以能在吏部任如此之久的時間,就是因為他足夠清廉,很受朱元璋的喜愛。
對于揣摩圣意,楊文杰更是練得爐火純青。
左右侍郎聽完楊文杰的分析,這才豁然開朗。
“大人,你說以后的考核,是不是要更為嚴格才是?”
楊文杰搖頭道:
“關(guān)鍵點不在此,太孫殿下主要還是對科舉和舉薦取士的方法不滿?!?
“科舉取士,雖然選上來的人能懂四書五經(jīng),但工作能力實在不足,大多只會紙上談兵,調(diào)到任上基本上就是瞎糊弄?!?
“舉薦就更不用多說了,這些年舉薦的官員如何我們都心中有數(shù)?!?
“太孫殿下雖然身居高位,但對于這些官場的弊病,了解的可不比我們少。”
楊文杰在官場之中最為了解太孫殿下的。
在吏部工作這么多年,楊文杰多少也清楚點官場選拔的弊端。
太孫殿下先前幾次和他談話,每次都能直切大明官場的要害,這點讓楊文杰十分佩服。
所以在這個規(guī)矩剛剛立下時,楊文杰就能第一時間察覺出來這是太孫殿下的想法。
就目前來看,此規(guī)矩影響最大的還是科舉取士這方面。
這意味著無論是何種方式入仕的官員,都不能直接上任,必須要經(jīng)過至少一年的考核。
這樣能極大的增強大明官場上下的辦事效率,對一些才疏學(xué)淺的官員也能有一個更好的區(qū)分。
考核對這些官員來說尤為重要,一年考不過則第二年接著考,直到有能力任職后才會入仕為官。
現(xiàn)在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對所有的候補官員進行一個分類。
每個官員都有自己的專精,日后跨部調(diào)動的事估計會大大減少。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