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也不用擔心,中間有錦衣衛(wèi)和統計司等一系列監(jiān)察部門管著,百姓過得怎么樣,通過七日奏章一看便知。”
朱雄英耐心的解釋道。
按照朱雄英的理解,皇帝是不能太忙的。
像老爺子這種工作強度,大明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并且效率也不是太高。
朱元璋點點頭,隨后笑著說道:
“大孫,你果然厲害!”
“看到你有如此見解,咱也就放心了。”
“日后朝堂的事咱也就不管了,這下終于能享兩天舒坦日子了?!?
朱元璋起初也有顧忌,但私下調查一番后才發(fā)現大孫的這個法子完全可行。
不僅官員勤快了不少,總體效率還比之前高了。
其實朱元璋也不想每天埋頭于工作之上,只是大明剛建立時,可不像現在這般穩(wěn)定。
許多勢力都等著自己去處理,政局還遠遠談不上穩(wěn)定。
自己只能不斷地處理政事,才能堪堪穩(wěn)住朝局。
現在老朱家政權已經穩(wěn)定,大孫想干什么就放手去干吧。
……
幾日后的早朝之上。
朱雄英宣布了四條國策。
第一條便是鼓勵生育。
朱雄英很清楚,要想提升國力就必須先提升生產力。
人是生產力的根本,這毋庸置疑。
因為古代醫(yī)療制度落后,糧食問題嚴重,所以人口數量普遍不多。
此時大明,也堪堪只有六萬萬人口。
大明的繁榮肯定離不開人口,這點朱雄英非常清楚。
朱雄英把賦稅和生育掛鉤,這樣便能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
簡而之就是,生的越多減的越多。
這個時候的百姓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了根本沒有錢養(yǎng),并且糧食也根本不夠吃。
現在經過朱雄英的一番改善后,整個大明的出生率有顯著的上升,但還是遠遠達不到朱雄英的要求。
這項政策只要一經頒布,生育率絕對會有質的飛躍。
第二項國策便是大力發(fā)展農業(yè)。
大明現在本就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經濟仍然是整個大明經濟的支柱。
現階段只有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才能維持整個大明的穩(wěn)定。
糧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發(fā)展的資本。
雖然高產作物已經在大明普及,但現在每畝地的產量還是遠遠達不到現代水平。
沒有化肥和農藥,現在大明作物的產量基本上全看土地肥力。
這就導致雖說種田的人很多,但糧食產量卻遲遲上不去。
朱雄英已經專門派人鉆研農學,爭取能找出高效培養(yǎng)作物的法子。
第三條國策就是興修水利。
治水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大事。
水利建設關乎著大明全體百姓的利益,不可謂不重要。
朱雄英為此也專門從國庫調出了大批錢財作為興修水利的專款。
由藍家莊帶頭,對大明的各處水利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繕。
工部在其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